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从“家庭三角关系”谈家庭的裂变与和谐

公车靠站了,一家三口上了车:母亲、父亲、女儿。

母亲、父亲分别在两个座位入座,母亲招呼女儿过来坐下,女儿不坐,转向父亲:

“你怎么还坐啊?”听起来象大人对小孩的行为不满,不是通常情况下女儿对父亲的态度,给人的感觉是女儿凌驾于父亲之上。

“我就坐,怎么着,能坐一站就坐一站。”父亲说话的声音很大,象个反抗的小孩。

“你怎么能这样和孩子说话呢?!”母亲在旁开口了,语气类似于训斥一个孩子。

父亲低头不语。脸上很无奈。

这上面这短短的一幕中,女孩其实是借助了母亲的力量(或者说在母亲的允许下)向父亲挑战,母女联合击倒了父亲,父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这情景触动了我,让我想起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的类似情况,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家庭三角关系。”


什么是“家庭三角关系”?

当家里面某两个人的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其中一方或双方会把注意力投向第三者,第三者则会参与到前两者的问题中来缓解两人间的压力和紧张。

这就是家庭治疗大师莫瑞.鲍恩(Murray Bowen)所提出的家庭三角关系(FamilyTriangulation):即通过第三者的介入而转移两个人之间的冲突。

Bowen提出的情绪三角(an emotional triangle)是其极富创意的理论建构之一。

Bowen认为,三角关系是一个三个人的系统,是人类关系中最小的稳定单元。三角关系发生在所有的家庭和社会团体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任何两人关系都在亲密和疏远的循环中。正如个体变化着的对连接和自主的需要。拉入第三部分是尝试和稳定关系的一种途径。当两人的关系(dyad)经历压力的时候容易形成三角关系(Nichols and Schwartz 1995)。

在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女儿和父亲沟通中出现紧张的时候,母亲加入进来,用压制父亲的方式来“解决”了问题。

“家庭三角关系”作为心理治疗领域颇具创造性的概念之一,它放弃了先前采用的“功能不良dysfunctional”的模糊说法,而用“三角关系”这个概念来描述家庭过程(Family Process),把来访的家庭成员看作处于三角关系之中,不仅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问题行为”或者家庭困扰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过程,也有助于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鉴于“家庭三角关系”在认识和解决家庭问题时所起到的强有力的作用,它常被当作对来访者的基本评估内容,这就如同在医疗情境下病人的生命体征一样重要。

除了莫瑞.鲍恩(Murray Bowen),许多其它心理学家也在此方面做出了贡献,如: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Rosman、Baker、McGoldrick、Gerson、Kerr、Nichols和Heilveil等。


各种“家庭三角关系”

莫瑞.鲍恩(Murray Bowen)提出,在家庭中存在有各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生,但是通常牵涉到一对家庭成员联合或抗拒第三个家庭成员。比如:“两个孩子和一个父母的”、“父母两人和一个孩子的”三角关系等等。

产生于压力情境下的三角关系,其类型多倾向于僵硬,而在家庭生命周期中比较平静的阶段是更灵活的(Hoffman 1981)。当张力存在于两个家庭成员之间时,其中一个——通常可能是感受到更为不舒服的一个——可能倾向于采用“三角”的行为方式:向一个第三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倾诉事件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提出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例如:在婚姻三角的例子中,一个对妻子不满的丈夫可能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或者是一个痛苦的妻子可能开始对他们的孩子吐露婚姻的困难。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婚姻张力的暂时降低,而实际上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三方(比如一个孩子、朋友)对其中一个人的焦虑或者对两个人的冲突比较敏感,他们就会把自己投入到这个两人关系中,因此形成一个三角关系,他们试图去提供安慰、建议或者恳求,以此来降低冲突。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描述了两种类型的三角关系:绕开(Detouring)和跨代联合(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

绕开(Detouring):当父母不能解决它们之间的问题、不是直接对对方生气或者批评时,他们可能把关注点从自身转移到孩子身上,关注儿童的消极面或者亲子冲突,这可能强化孩子的不适应性行为。儿童可能被视为家庭中的问题成员。这样父母就从自身婚姻子系统的紧张状态中转移出去了。可以用“替罪羊”来指代这种三角关系,为了避免父母的婚姻冲突,儿童的幸福被牺牲掉了。

跨代联合(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父母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尝试获得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跨代联合也存在于当父母中的某一方对孩子的需要做出反应、过度关注和投入,而另一个父母变得退缩和越来越没有反应。在后一种情况下,儿童得到的关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批评性的或者冲突性的。Minuchin认为在跨代联合的情况中也部分地与心身疾病发生联系,而且最近的研究显示与婚姻的危机有关。


“家庭三角关系”的形成过程

尽管有的家庭当前存在某种明显的三角关系,但当我们深入到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关系并不是从头就有的,而是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非常僵化的稳定的互动模式。

下面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

1、亲密的“母亲+孩子”Vs.远离的父亲

家庭里面常见的一种三角关系是:母亲和孩子的联合(跨代联合),父亲在家庭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比较疏远。

那么,这样的三角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对家庭有何影响呢?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下,比较多见的家庭情景是:父亲总是忙于工作,有的下班后常因工作而很晚回家,有的经常出差或者常驻外地,工作占去父亲们大部分精力,影响到他们对妻子和孩子的情感投注,孩子的母亲则因为丈夫的疏远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身上,这可能带来几个结果:

(1)母亲缓解了丈夫对她的关注不够而带来的压力。

(2)母亲多会成为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母亲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多包办代替,孩子多容易依赖,而缺少独立性。父亲参与更少乃至最后没有了发言权。孩子显得更加需要母亲。

(3)夫妻之间共处时间减少,没有沟通交流、培养共同兴趣爱好的机会,距离越远。这样,上面的情况会愈演愈烈,母亲和孩子的联结愈强,父亲愈与家庭疏离。

这就是为什么因为孩子问题前来学校、医院咨询的大多是母亲,在整个事件的陈述中,孩子的情况非常详尽,母亲的观点也非常清晰,可是,感觉不到父亲的存在和作用。同样,在因孩子教养问题进入团体治疗中,有父母同时参加的,小组初期,常看到母亲打断父亲说话、剥夺父亲说话的机会的情况,对父亲的观点加以否定,在语言中以“他”来指称,母亲对父亲的看法代替了父亲自己的看法,母亲忽视身边父亲正在表述的内容,好像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相对应的,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这个男人,感觉到的不是家庭中妻子和孩子对他的重视和需要,而是被排斥、被拒绝,有可能做出离开这个家庭的选择,导致婚外情或者家庭破裂。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女性太强悍了,谁敢和她们一起生活啊。

其实随着我们深入到这个家庭里,深入到这些母亲们的心中,看到这个“三角关系”形成的过程,就会对她们多了一份理解。

我们会透过那种焦虚的外表看到她们脆弱的内心,知道她们属于“外强中干”,她们是内心缺少爱、非常需要爱的人,她们寻找丈夫的爱而不能得到(有时候她们对丈夫愈有期待,丈夫愈有压力,一个追上来,另一个便逃了开去),便把失落的心完全投注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们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孩子牵动着母亲们的每一根神经,孩子的成绩不满意,她们比孩子还着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对她们而言,简直是“天塌了”……家里的事情已经让她们很累,孩子的问题更是令她们精疲力竭,而她们又感觉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他们,“丈夫?靠不上!”,她们只能强撑着。

她们对自己情感的压抑、对丈夫和孩子的错误观念、家庭内的不当的沟通和应对方式妨碍了她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争取丈夫的支持,自然也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

有这种“母亲+孩子”亲密无间的,也有“父亲+孩子”亲密无间的,这些都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把远离的一方重新纳入到家庭内,并承担起重要的角色,把孩子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是让孩子取代自己的配偶,或者让孩子主宰家庭的方向。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这个家是父母为核心的家。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两人关系很好,但似乎没有做好准备,自己还是孩子呢,自己的孩子就降临了。孩子有时候会感到不被关注,有时候会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样的夫妻要注意的是学习如何做父母,而不仅仅是只顾自己享受生活或者只是爱人的良好玩伴,还需要注意孩子的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学习处理亲子问题的一些方法,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辛苦努力。

2、“绕开”及家庭中的“施害者-受害者-救人者”游戏

在家庭动力学方面,“家庭三角关系”指人们落入施害者(persecutor/perpetrator)、受害者(victim)和救人者(rescuer)这样的角色之中。

父母情感不和,可能转向孩子抱怨配偶,诉说对方的不是,这时候,抱怨者成了“受害者”,而弱小的孩子被迫承担了“救人者”的角色卷入到父母的冲突中去。

有时候,当夫妻双方互相争执的时候,会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停下自己的问题转向孩子问题,这时候孩子的症状可能会稳定或者加重,孩子的表现让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问题而避免了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的可能。

其中,孩子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父母变为“救人者”的角色,家庭关系被孩子的问题所维系,而夫妻之间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此,孩子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维持和加重是这个家庭付出的代价,孩子是“替罪羊”,孩子承担的是父母的问题,真正的问题者是父母,但是孩子却被视为家庭中的问题成员。

父母“绕开”了其婚姻问题,视孩子的问题为家庭要务,孩子被带着一次次看病,一次次吃药,而且,我们可以预期的是,父母之间的问题不解决,孩子的治疗大多很难见效。

除非这个孩子真的长大,认识到父母的问题应有相应的解决方式,而不必牺牲自己,从而得以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

3、多重/复杂的“跨代联合”

虽然现在大多家庭是父母、孩子组成“三口之家”,不过,也有一些小家是嵌合在大家中的,或者说在小家庭的特殊时期,一则因为刚做父母的年轻人对教育孩子的信心、经验和能力不足,二则因为工作压力,三则因为居住条件有限,等等,孩子小的时候往往需要老人照看,这个阶段,小家和大家的交融还是较为常见的情况。

此阶段,孩子的教育是由多人参与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有着不同的成长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会有较大差异,处理不当时,非但不能落实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反倒可能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问题,在这中间,可能形成老人、父母和小孩之间的多重跨代联盟。

比如,有时夫妻一方对对方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接受,这时候可能形成“夫妻一方Vs.夫妻另一方+其父母(祖父/祖母)”的三角关系;有时是夫妻本身对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就不能接纳,他们会在孩子的教育上和老人发生冲突、争权,这时候可能形成“祖父/祖母+孩子Vs.夫妻一方”或者“祖父/祖母Vs.夫妻一方+孩子”的三角关系。

我们建议,年轻的父母最好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付给老人,父母的角色和功能不是祖父母可以完全替代的。何况随着老人逐渐年迈,也同时因为孩子成长中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孩子如何从情感上过渡过来,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仍将是一个难题。

与其弥补,不如防患于未然,父母要勇于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欠账。


“家庭三角关系”的消极影响

僵化的三角关系不能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资源,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其实是掩盖了问题,强化了问题。

还是刚才电车上的那一家人:

公车上的电视里在播放交通安全广告片,阿姨在问一群幼儿园小朋友:“过马路要注意什么啊?”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回答:“红灯停,绿灯行”、“一慢二看三通过”。

母亲对女儿说,“你也好好看看”。

“你自己看吧”。女儿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

这位母亲对丈夫的态度显然不利于树立一个良好的父亲形象,她的行为最终也给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带来危机。一个不能尊重他人的人,也很难获得他人的尊重,在家庭内也是如此。

许多家庭治疗师,包括杰出的先驱莫瑞.鲍恩(Murray Bowen)和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都把三角关系的概念与儿童适应不良相联系。

Wang, Linna和Crane, D. Russell(2001)研究了“家庭三角关系”对儿童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儿童的抑郁症状与父亲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婚姻的稳定性、父亲觉察到的“家庭三角关系”有最强烈的联系,而母亲的有关变量没有影响儿童的抑郁症状。

家庭三角关系中经常出现“两人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共生”状态)”、“经常向第三者抱怨”等典型行为,很容易把问题放大(一个人的问题变为两个人的)、扩展(从“小家”到“大家”、从核心家庭扩展到原生家庭、从家庭到亲戚朋友)、从一个小环节转移到一张大网络,相互纠缠不清,难于分离、解决。

如果这类行为成为家庭中经常性的反应方式,三角关系成为家庭系统的稳定特征,这时,“三角”过程对家庭关系就具有破坏性。

“家庭三角关系”的积极作用

虽然“家庭三角关系”有其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三个人的相互关系显然比两个人相互作用充满了更多的变化和活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孩子的降生给夫妻两人世界增添了无限欢乐,孩子成了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的重要调节剂。

再有,单亲家庭虽然家庭结构更简单,但是也有因为缺少一个重要的家长角色而影响孩子相应的成长。


认识、利用三角关系,增进家庭和谐

如果对家庭三角关系有清楚地认识,能够利用其积极的互动关系,则家庭将朝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此,我们也特别重视和提倡以下原则:

1、家庭成员之间的直接沟通

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两个人之间的良好沟通都是基础。无论是采取面谈的形式,还是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单独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双方清楚地了解自己、直接了解对方,经由每个人充分地表达自己,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解,减少相互负面影响。

在家庭治疗中,鼓励夫妻直接对话,不用第三人称“他/她”指代,直接以“你”“我”称谓。

2、对表达少的个体给与机会

对于原先在家庭中很少表达的成员,其他人要注意帮助其搭建直接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代为表达,当传话筒。

在必要时刻需要转述对方的观点时,简单重复问题或说明即可,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不进行“添油加醋”的再处理,争取去掉附加值,保持事情的原貌。

3、夫妻之间的问题不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根本,夫妻问题夫妻解决,不要转嫁到孩子身上。

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要向在家庭中心理能量处于弱势的孩子抱怨对方,也不要让孩子来传达成年人之间的负面意见,这对孩子是个很大的压力,请求转述的一方暗示出对孩子的信任、偏袒、联盟,孩子则因为担忧失去另一方家长的爱而左右为难,内心非常冲突。

成年人应直接沟通,面对问题,让孩子免于为成年人承担和选择。

4、平衡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宝贵的资源,如果一个家庭能经常注意到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平衡,给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以成长的空间,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发挥其良好的状态,家庭就会处于积极的变化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也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样的家庭便是和睦友爱之地,是我们人生幸福之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9-7-24 15: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该帖共收到 0 条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板块

美图秀

热门活动

热门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